陈皮刮囊,食用价值的差别竟然这么大!

时间:2022-07-21    来源:新宝堂

新会陈皮药食同源,素有粤菜灵魂的美誉,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之品,其中常见的入膳方式,就是搭配各种食材煲汤。

在各式各样的药膳菜谱中,陈皮入汤的方式也有讲究,有些只需简单冲洗,有的则需要提前将陈皮泡软,用小刀把表面白囊刮去再煮。

 

 

这两种做法究竟有什么不同?

刮掉白囊会不会影响陈皮的作用呢?

且看本文一一道来~

 

1、何为陈皮去白?
在煮之前把陈皮泡软,再用刀刮掉表面白囊,这个处理方式俗称“陈皮去白”。而去掉的这层白囊其实是新会陈皮的“橘白”“橘络”。 

 

橘白 
在果皮与果肉之间,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,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。年份浅的陈皮,白囊会有苦涩味,而10年以上的陈皮,白囊已陈化成淡棕色,则不会有苦味。橘白保留着陈皮的药性,具有和胃化湿、健脾消食的功效①。

5年与10年新会陈皮的内囊对比

橘络 
又名橘丝、橘筋,为芸香科植物橘果皮内的筋络。柑肉表面就有一层橘络,而柑皮内也会粘着一层橘络。整个完整的橘络叫做凤尾橘络,而断裂散乱的叫做金丝橘络。橘络多为淡黄白色,陈久则变成棕黄色。
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,橘络有“通经络滞气脉胀,驱皮里膜外积痰,活血②”的功效。古人比物于人,用柑橘络通行人体的皮里膜外,驱逐皮下的痰饮,并借助柑橘络,以络走络,通行经络。 
2、陈皮去白,来源已久

《圣济总录》

在宋朝,由宋徽宗组织人编写的方书巨著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七八陈橘皮汤方,记载着:“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1分,人参1分,甘草(炙)半两”。
上述药方清楚写明“去白”一词,由此可见这种做法,在宋朝已有出现。 
刮去白囊,可以去除低年份陈皮的苦味,同时,其所发挥的药用价值也有所不同。 

《本草纲目》

明代李时珍编著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凡橘皮,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,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③。
简单解释就是,陈皮留白用于治疗脾胃。去白则有化痰止咳的作用。 

 

由此可见,陈皮的“去白”跟“留白”各有作用营养价值并不会因为刮囊而流失,是“去”或“留”,重要的是看看自己的食用需求。

 

参考文献:
①陈帅华,李晓如,何昱,李冰心,王时荣.橘白与橘络挥发油成分比较.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年 4 月第 28 卷第 4 期.②清·赵学敏. 本草纲目拾遗[M]. 第一版.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07年.③梅全喜, 杨得坡. 新会陈皮的研究与应用[M]. 第1版.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20年6月 :020.

④潘华金,毕文钢,杨雪. 新会陈皮道地性密码释译[C]. 第三届中国·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主题发言材料, 中国会议, 2011-11-18:80.